王陽明紫微聖人 ?是 推背圖第47象 預言中的人?這個說法是從何說起?這個說法 王陽明紫微聖人 算是蠻新的,是今年才看到的一篇解說紫薇聖人的文章,這篇文章不僅證明了咱們常說的[一種預言千百人解]的狀況,也體現了一種咱們之前一直想說卻沒說的情境;叫做[合理的推論,錯誤的解說]

王陽明紫微聖人

合理的推論有兩種狀態;一種是解說者自認的合理,這個現象全部出現在各種解說當中,一種是真正的合理推論,可惜的是解說卻是錯誤的,至於今天咱們貼上的這個解說版本,是一個一種或者兩種 的例證?鄉親們自行見仁見智一下,咱們將文中一些枝節刪除,否則;深怕親們看的會很累!需要馬力夯一下,文章中、末後咱們再來略說一下錯誤所在,下面鄉親們就來欣賞一下:


金注《 推背圖 》第四十七象、四十八象、五十七象合解,“聖人王陽明”

解 : 此人下這個標體暴露對推背圖不求甚解的事實。


苗元一 推背圖概論

金注《 推背圖 》第三十象,指“土木之變”前後的歷史,結束於1464年(明英宗卒)。第三十一象,開始于天啟元年(1621年),指魏忠賢禍亂朝廷。兩象時間跨度達158年。對那期間的歷史,“未畫一象未著一墨”。學者 苗元一 在《 推背圖概論 》一書中,還列舉了一些名人,如王陽明、俞大猷、戚繼光、張居正等,似乎都值得金注《推背圖》“著墨”。苗元一後以“蓋朝代未有更迭也!”來解釋《推》為何不提王陽明等人。但苗元一評論 王陽明 時,“尤以王陽明光芒四射”,“心學集大成者,提倡致良知、知行合一說,對中日近代思想有重大影響”,也暗含苗元一對《推》作者的不解。

解 : 這個 苗元一 約在2004年出了一本書《從推背圖看朝核危機》,書中將第44象的[東方聖人]解做馬英九,這下糗大了!如果猜得沒錯的話,臥底小蔡引用了這書中關於[雙羽四足]的解法,也受了這書影響,接著苗元一又在2011年再出一本就是上面說的那本《 推背圖概論 》,由此又可證咱們叫鄉親們不要亂買這解推背圖或其他預言書的理由,搞不好自己花點心思來解都來得強。此人也可能就是將第45象解成美日攻打北韓的始作俑者,本文作者對推背圖不是很瞭,卻評苗元一的不解,也是一個好玩之處。


王陽明 ,確實稱得上是聖人。現今的領導人,在提及中華文化時,也會引用他的學說或名句。王陽明(王守仁)的生平。

王陽明百度一下

王守仁(1472年10月31日—1529年1月9日),漢族,幼名雲,字伯安,別號陽明。浙江紹興府余姚縣(今屬寧波余姚)人,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,自號陽明子,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,亦稱王陽明。

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學家、哲學家和軍事家,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,精通儒家、道家、佛家。弘治十二年(1499年)進士,歷任刑部主事、貴州龍場驛丞、廬陵知縣、右僉都禦史、南贛巡撫、兩廣總督等職,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、都察院左都禦史。因平定甯王朱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,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。諡文成,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。

王守仁(心學集大成者)與孔子(儒學創始人)、孟子(儒學集大成者)、朱熹(理學集大成者)並稱為孔、孟、朱、王。

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(陽明學),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。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、日本、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,立德、立言於一身,成就冠絕有明一代。弟子極眾,世稱姚江學派。其文章博大昌達,行墨間有俊爽之氣。有《王文成公全書》。

很多人評價,“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”的兩個半人,是孔子、王陽明、曾國藩(算半個人)。達到聖人標準的有四人:孔子、孟子、朱熹、王陽明。前幾天在央視百家講壇,由酈波教授講述《五百年來王陽明》,筆者觀後,覺得對王陽明的“聖人”評價,並不過分。


筆者近來再讀金注《 推背圖 》,越來越相信此書被多人篡改,甚至很多象可能為後人根據前朝歷史補寫。另外,第四十四象之後的各象,卦序、內容等都很令人費解,如聖人出現、實現“大同”的過程等。不過,如果《推》真的被篡改,那麼筆者試解《推》時,反而可以忽略卦象或卦序資訊,能夠更自由地發揮想像力,至於是否正確就難說了。近期自由發揮想像力的結果之一,就是感覺前文提到的《推》中缺失的“王陽明”信息,仍在該書中。

包含“王陽明”資訊的各象,不知何故,《推》作者沒有放在第三十象和第三十一象之間,而是調整到了第四十七象、第四十八象、第五十七象中。換句話說,這三象已經發生。不過,此三象所述王陽明歷史或者傳說,內容彼此有交叉重複,推測不是同一人所寫,但由《推》作者硬加在書中。筆者試解如下。

解 : 毒樹毒蘋果


推背圖第47象

金注 推背圖第47象 新解(二),“文臣王陽明”

讖:偃武修文,紫薇星明。匹夫有責, 一言為君。

頌:無王無帝定乾坤,來自田間第一人 。好把舊書多讀到 ,義言一出見英明。

推背圖第47象

王陽明紫微聖人 ?是 推背圖第47象 預言中的人?這個說法是從何說起?這個說法 王陽明紫微聖人 算是蠻新的,是今年才看到的一篇解說紫薇聖人的文章,這篇文章不僅證明了咱們常說的[一種預言千百人解]的狀況,也體現了一種咱們之前一直想說卻沒說的情境;叫做[合理的推論,錯誤的解說]。

金聖歎注解:此象有賢君下士,豪傑來歸之兆,蓋輔助得人,而帝不居德,王不居功,蒸蒸然有無為而治之盛。此一治也。


一般認為此象尚未發生,並解讀為即將出現下一個聖人。由於筆者接受《推》被篡改的假設,所以可以忽略卦序。與通常觀點不同,筆者認為,此象不一定僅指未來的聖人,也可以指過去的聖人。

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,把《古文尚書》和《推背圖》的資訊加入此象,並推測正本《 推背圖 》重現,也就是說,由於漢語博大精深,對同一象有不同解讀並不奇怪。至於哪種解釋更準確,不知道。此象指過去的聖人,就是“五百年來王陽明”,依據是此象圖文中,多處與王陽明有關。

1) 圖中的舊書和畫軸,分別指《周易》和《河圖洛書》。筆者推測,此象圖中的舊書,指《周易》,而豎放的畫軸,指《河圖洛書》。 王陽明 的易學思想與《周易》和《河圖洛書》有關,所以《推》作者用圖中的書畫資訊來表示這一點。

解 : 這書櫃中的書也是千百人解,之前有一個來咱們網站說是孫文的三民主義、五權憲法…有一個說是四書五經,有人說是聖經新舊約,很奇怪的卻沒看到有人說是佛經。


王陽明 曾被貶到貴州偏遠的龍場作驛臣,“正德三年(1508年)春37歲抵龍場,居夷處困,忽一夜大悟聖人之道,存乎一念之間而已,後人稱此為“龍場悟道””。陽明所悟之道,源自《易經》,陽明悟《易》歷程,記於戊辰(1508年)王陽明所作《玩易窩記》: 陽明子之居夷也,穴山麓之窩而讀《易》。而《玩易窩記》中,王陽明認為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是聖人作《易》之本。本段文字主要改寫自360doc中的文章《讓王陽明“龍場悟道”的書》,作者中國人大溫海明。

2) 圖中的書架,解為王陽明學說中的“格物”和“致良知”。圖中書架,用於格(隔)物,而圖中的書和圖,引申為良知。王陽明有四句教:無善無噁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即,“格物”和“致良知”,是王學的主要內容。

3) 讖“偃武修文”中,“修文” 王陽明“龍場悟道”之處。“偃武修文”,取自《尚書•武成》。筆者之前的文章,曾認為“偃武修文”與《尚書•武成》一文中多次提到的周文王有關,進而推測與《周易》和《河圖洛書》有關。而筆者推測此象也與王陽明有關,則是因為“修文”一詞可作為地名,是目前貴州修文縣的龍場鎮,也就是 王陽明 “龍場悟道”之處。“修文”為康熙年間所改的縣名,也取自“偃武修文”一句。

4) 讖“紫薇星明”,指“龍場悟道”後,一代聖人在此開始“揚名”。紫薇一詞,與心學、象數有些關係。不便多說。

5) 讖“匹夫有責”,指王陽明“立功”。“匹夫有責”,指王陽明一生,多次“立功”,包括剿匪、平定甯王叛亂等,以軍功影響大明興亡。

6) 讖“一言為君”,意為王陽明的學說是為了君王。此解為從字面理解。王陽明創立各學說的本意,不一定是為了君王,但《推》作者的立場,把學說附會為“為君”,並不奇怪。此句的“一言”,應主要指王陽明的“心學”學說。“為君”,也體現了貫穿王陽明一生的忠君表現。本文取民國四年本的“一言為君”,不取張董本的“一言為評”,依據也是王陽明一生“為君”。

7) 頌“無王無帝定乾坤”,指王陽明知甯王叛亂後,未得皇帝詔命而直接用兵並平叛。王陽明在甯王叛亂前,兵符已上交兵部,手中無兵,但前後僅用時四十三天便募兵平叛,期間來不及從北京或南京取得詔命而定了乾坤。可以說此舉越過皇帝,即“無王無帝”。

8) 頌“來自田間第一人”,含“苗”字,指王陽明早期在苗疆的經歷。王陽明龍場悟道之處,在貴州,“當時屬邊鄙之地,萬山重疊,苗彝雜居”。也就是常說的“苗疆”。

9) 頌“好把舊書多讀到 ,義言一出見英明”,再提圖中的舊書,和王陽明的學說。“義言”,應與讖中的“一言”有對應,仍指王陽明的心學等學說。王陽明學說,稱王學、心學,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,最早可推溯自孟子。而王陽明也曾自比孟子。孟子學說強調“義”,有“捨生取義”名言。頌中“義言”一詞可解讀為與孟子和心學有關。此兩句頌,可直譯為:王陽明讀了《周易》等很多舊書後,提出了各學說,體現他的英明之處。

解 : 這樣也癢(通)、那樣也癢(通),真是條條馬路通羅馬,加減乘除都得一,反正有吃就會通,有吃沒通就要去看醫生。


推背圖第48象

金注 推背圖第48象 新解,“武將王陽明”

讖: 卯午之開,厥象維離。 八牛牽動,雍雍熙熙。

頌:水火既濟人民吉,手執金戈不殺賊。五十年中一將臣,青青草自田間出

推背圖第48象

推背圖第48象

金聖歎注解:此象疑一朱姓與一苗姓爭朝綱,而朱姓有以德服人之化,龍蛇相鬥,想在辰巳之年,其建都或在南方。


此象主要指甯王朱宸濠叛亂,叛亂發生四十三天后,王陽明俘甯王。對於王陽明來說,“立功”第一。

1) 圖中的龍蛇,分別指王陽明和甯王朱宸濠。王陽明出生於西元1472年,龍年。另外,“龍場悟道”之處和王陽明逝世之處(江西大餘青龍鋪),也與龍字有關。蛇指甯王。甯王生於1479年,應屬豬,但襲封甯王是在1497年,蛇年。圖中,龍在上,蛇在下,龍佔優勢取勝,與王陽明平定甯王叛亂的歷史相符。

2) 讖“卯午之開,厥象維離”,指甯王叛亂在卯年。甯王叛亂是1519年,卯年。午年,可能指1522年(嘉靖元年)。卯午之開,含午開(午年開始)之意,即從嘉靖元年開始。嘉靖年間,倭寇橫行。推測《推》作者以嘉靖元年來指代整個嘉靖年間的倭亂,以及嘉靖七年被王陽明平定的西南土瑤叛亂。“厥象維離”,是“指事物出現不和諧不統一的矛盾局面”,應為戰爭,此處主要指甯王叛亂。

3) 讖“八牛牽動,雍雍熙熙”,指叛亂之人為朱姓,即甯王。“八牛”,即朱姓,此處指甯王。“八牛牽動”,即朱姓發動叛亂。“雍雍熙熙”,此句含北宋太宗皇帝的一個年號“雍熙”。以雍熙命名的大事,應是“雍熙北伐”。甯王叛亂在江西南昌並出兵向北。南昌雖屬南方,但王陽明平叛的路線,是從南昌之南的江西吉安向北,並在更北的鄱陽湖決戰擒住甯王。大致可應“雍熙北伐”中的北伐。(解釋為北伐,很勉強,因為太宗北伐結局是失敗。“雍熙”一詞本義為和樂生平,晚明趙秉忠狀元卷中有用到該詞。另外,“雍雍”和“熙熙”二詞,在王陽明的著述中有用到,是否有深意不得而知。“雍雍熙熙”,意為“奏樂遊戲”。在甯王朱宸濠起兵之時,明武宗以親自率兵征討為由,開展了一場空前的南下出巡遊樂活動。一路上遊山玩水,捕魚打獵。 甯王被俘後,武宗又放捕甯王的鬧劇,也是一場荒唐遊戲。似乎可以如此解讀。

4) 頌“手執金戈不殺賊”,與王陽明“燒信交俘”的故事有關。“水火既濟人民吉”,指水火調和,人民一時平安。“手執金戈不殺賊”,指甯王被俘後,沒有立即被殺,而是轉送正德皇帝。正德皇帝竟要王陽明把甯王放還鄱陽湖,再御駕親征,重新捉獲。王陽明冒抗旨之罪,“燒信交俘”,把甯王交給張永,要張永勸御駕回京,使江西百姓避免了第二次戰爭之苦。甯王最後雖被正德皇帝所殺,但時間被俘後的第二年底。在甯王死前約十六個月的時間裡,可以認為王陽明和皇帝“手持金戈不殺賊”。

5) 頌“五十年中一將臣,青青草自田間出”,指苗疆出將臣。“將臣”二字,說明此人既是武將,又是文臣。而王陽明正是如此。青青草自田間出,仍是“苗”字,與“龍場悟道”的苗疆有關。“五十年”,似應指平叛後,王陽明才因“立功”成“將臣”,那時王陽明約五十歲,實為虛歲四十八歲。前一象(第四十七象)中,《推》作者已經在“來自田間第一人”中有暗含“苗”字,即特別強調王陽明在苗疆的“龍場悟道”經歷。此象再次提“苗”字,意味著《推》作者可能更關注的是王陽明所悟的道與“易”有關,而不是王陽明的其他學說。另外,前一象也提到甯王叛亂,也就是說,資訊有多處重複,推測這兩個象的作者不是同一個人。

解 : 以上《 推背圖 》第四十八象新解,“武將王陽明”,合理的推論,錯誤的解說。


推背圖第57象

金注 推背圖第57象 新解,“神童王陽明”

讖:物極必反,以毒制毒。三尺童子,四夷讋服。

頌:坎離相克見天倪,天使斯人弭殺機。不信奇才產吳越,重洋從此戢兵師。

推背圖第57象

推背圖第57象

金聖歎注解:此象言吳越之間有一童子,能出奇制勝,將燎原之火撲滅淨盡,而厄運自此終矣,又一治也。


圖中,一童子潑水滅火。讖中的“三尺童子”和頌中的“倪”,也是童子之意。所以,此象的主角,應該是與童子有關的人物。而王陽明,以“神童”而聞名。傳說,王陽明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,尚未分娩。出生時,有香氣,火光沖天,跟趙匡胤出生時竟然相似。王陽明到了五歲,還不會開口講話。改名守仁後,馬上開口說話,竟記得會說話之前祖父讀出的詩書。另外,少年時也有神奇經歷。筆者以“神童王陽明”來解此象圖文,大致都能對應。

1) 圖中的童子滅火,指神童撲滅戰火。王陽明,幼時名“王雲”。圖中,用潑水的小孩,來表示幼時的王陽明(王雲),還算貼切。同時,圖也指王陽明幼時是神童。圖中的滅火,也隱含王陽明在成年後主持剿匪、平叛。

2) 讖“物極必反,以毒攻毒”,應指王陽明“格竹”大病和服用仙丹的故事。。王陽明原本很相信朱熹的“格物致知”說法,於是七天七夜認真觀察竹子,但最終沒悟出竹子的“理”來,反而大病。觀察竹子,本是小事,但連續觀察七天七夜致大病,就是“物極必反”。王陽明最後死於肺病,此肺病,可能源於“格竹”所得的大病。

“以毒制毒”,應是指王陽明服用有毒丹藥來治療自身頑疾。肺病那時就是不治之症。為了消除痛苦,王陽明選擇服用仙丹。仙丹有劇毒,而王陽明壽命僅五十七歲,可能與仙丹有關。本段文字摘自360doc中的文章《王陽明的成聖之路: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》,作者塞外明月夜。

3) 讖“三尺童子,四夷讋服”,指南方各蠻族被王陽明收服或感化。“三尺童子”,與圖中的童子對應,指神童王陽明。此處的“四夷”,應與王陽明詩“恥說兵戈定四夷”有關。王陽明認為,定四夷雖是軍功,但是末道。不過,王陽明使“四夷讋服”,是貼切的。“讋服“,畏懼服從的意思。王陽明曾為官貴州苗疆(龍場悟道之處),後於嘉靖七年(1528年)平定西南兩廣的思恩、田州土瑤叛亂。也就是說,王陽明確實曾使”四夷讋服”。

4) 頌“坎離相克見天倪,天使斯人弭殺機”, 指王陽明多次平定匪患或叛亂。此句頌,與圖是對應的。“坎離相克”,指水火相克,即水滅火。倪,指小兒。引申含義,就是,王陽明多次平定匪患或叛亂。“天使斯人弭殺機”,天讓這個人來消除殺機,含義與前句有重複。(在第五十象重中,有“水火相戰”一句。巧合的是,筆者將第五十象也解為正德年間的事。按明朝皇室的取名方法,正德皇帝名為朱厚照,照字中有“火”,而甯王朱宸濠的名字中有“水”,所以筆者將“水火相戰”解為“甯王之亂”。另外,水克火不是必然的結果。如果真的是“水克火”,那麼只要帶“水”字的明朝皇室在帶“火”字的皇帝在位時,逢反必贏?那就亂了。圖中,童子與水是一方,火是另一方,與皇室名字中的水火指代矛盾。筆者不解,也許筆者的解讀有誤。不過也可能是此象作者的疏忽吧。

5) 頌“不信奇才產吳越”,指王陽明是生於吳越(紹興)。王陽明生於今紹興,正是“吳越”之地。“不信奇才產吳越”,指明朝不相信王陽明是奇才,或者說王陽明的定乾坤之功,明朝廷並未給與足夠的承認。王陽明的最高為南京的兵部尚書,封“新建伯”。《推》作者似乎認為官職和爵位偏低。

6) 頌“重洋從此戢兵師”,可能指倭寇。“重洋從此戢兵師”中,“戢”,隱藏或者藏兵的意思。由於“重洋”是遠洋的意思,所以“重洋”應指海外。此句可能有兩重含義:1. 明朝“不信”王陽明後,海外開始隱藏有兵師,可能就是指倭寇。2. 與明朝“不信”王陽明不同,王陽明學術思想傳至日本後,成為顯學,對日本產生很大影響。事實是,王陽明的思想,間接增加了日本的軍力。

解 : 以上《 推背圖 》第五十七象新解,“神童王陽明”,合理的推論,錯誤的解說,不過是現階段所見較合理的推論。


各位鄉親們看完上面的解說有何看法?和想法?很是見仁見智對不對?不懂的人不知道這解說是不是正確?然後就信了!似懂非懂的就遲疑了!然後就半信半疑!鄉親們是屬於哪一類呢?

以上這篇文章就是類似俗話說的[先射箭再畫靶],這個現象不能說是錯誤,因為過去式的預言大都是這樣,先在歷史中找相似的案例,再來比對符合預言,經過篩選找到對應的內涵做出解說,所以預言的箭已經射出,再來找歷史案例的靶,差別在畫的靶對不對?

老網友鄉親們,對這篇文章有什麼看法呢?這作者的解說方式,咱們在網站上的文章幾乎都已經說過;一個是解者對推背圖不是很懂,二個是整篇標準意識心作祟顯現,如果作者是以研究的心態來寫這篇文章,那還好,倘若用解說;那麼就不妥!

這個作者犯了一個很大的毛病,就是任意將推背圖的順序拆解亂調,這個做法和法輪功如出一轍,好一點的是;法輪功是有目的的亂搞!這作者看起來是沒有,這推背圖順序要調動不是說不可以,因為卻有被前人竄改的跡象,但是要回歸到預言本體的軌跡,不然任誰意識心一作祟就亂改一通,這就沒完沒了!不過這解者可以這樣引經據典也算是難得。


【虛妄世間相 幻人幻境說幻語 顛倒人間事 語幻境幻人亦幻】

【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】

~ 網友人們或許有興趣閱讀下列相關文章 ~


王阳明 是推背图第47象预言中的紫微星明圣人?这个说法是从何说起?这个说法算是蛮新的,是今年才看到的一篇解说紫薇圣人的文章,这篇文章不仅证明了咱们常说的[一种预言千百人解]的状况,也体现了一种咱们之前一直想说却没说的情境;叫做[合理的推论,错误的解说]。

合理的推论有两种状态;一种是解说者自认的合理,这个现象全部出现在各种解说当中,一种是真正的合理推论,可惜的是解说却是错误的,至于今天咱们贴上的这个解说版本,是一个一种或者两种 的例证?乡亲们自行见仁见智一下,咱们将文中一些枝节删除,否则;深怕亲们看的会很累!需要马力夯一下,文章中、末后咱们再来略说一下错误所在,下面乡亲们就来欣赏一下:


金注《推背图》第四十七象、四十八象、五十七象合解,“圣人王阳明”
解 : 此人下这个标体暴露对推背图不求甚解的事实。


金注《推背图》第三十象,指“土木之变”前后的历史,结束于1464年(明英宗卒)。第三十一象,开始于天启元年(1621年),指魏忠贤祸乱朝廷。两象时间跨度达158年。对那期间的历史,“未画一象未着一墨”。学者苗元一在《推背图概论》一书中,还列举了一些名人,如王阳明、俞大猷、戚继光、张居正等,似乎都值得金注《推背图》“着墨”。苗元一后以“盖朝代未有更迭也!”来解释《推》为何不提王阳明等人。但苗元一评论王阳明时,“尤以王阳明光芒四射”,“心学集大成者,提倡致良知、知行合一说,对中日近代思想有重大影响”,也暗含苗元一对《推》作者的不解。

解 : 这个苗元一约在2004年出了一本书《从推背图看朝核危机》,书中将第44象的[东方圣人]解做马英九,这下糗大了!如果猜得没错的话,卧底小蔡引用了这书中关于[双羽四足]的解法,也受了这书影响,接着苗元一又在2011年再出一本就是上面说的那本《推背图概论》,此人也可能就是将第45象解成美日攻打北韩的始作俑者,本文作者对推背图不是很瞭,却评苗元一的不解,也是一个好玩之处。


王阳明,确实称得上是圣人。现今的领导人,在提及中华文化时,也会引用他的学说或名句。王阳明(王守仁)的生平。

王阳明百度一下

王守仁(1472年10月31日—1529年1月9日),汉族,幼名云,字伯安,别号阳明。浙江绍兴府余姚县(今属宁波余姚)人,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,自号阳明子,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,亦称王阳明。

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和军事家,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,精通儒家、道家、佛家。弘治十二年(1499年)进士,历任刑部主事、贵州龙场驿丞、庐陵知县、右佥都御史、南赣巡抚、两广总督等职,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、都察院左都御史。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,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。谥文成,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。

王守仁(心学集大成者)与孔子(儒学创始人)、孟子(儒学集大成者)、朱熹(理学集大成者)并称为孔、孟、朱、王。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(阳明学),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。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、日本、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,立德、立言于一身,成就冠绝有明一代。弟子极众,世称姚江学派。其文章博大昌达,行墨间有俊爽之气。有《王文成公全书》。很多人评价,“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”的两个半人,是孔子、王阳明、曾国藩(算半个人)。达到圣人标准的有四人:孔子、孟子、朱熹、王阳明。前几天在央视百家讲坛,由郦波教授讲述《五百年来王阳明》,笔者观后,觉得对王阳明的“圣人”评价,并不过分。


笔者近来再读金注《推背图》,越来越相信此书被多人篡改,甚至很多象可能为后人根据前朝历史补写。另外,第四十四象之后的各象,卦序、内容等都很令人费解,如圣人出现、实现“大同”的过程等。不过,如果《推》真的被篡改,那么笔者试解《推》时,反而可以忽略卦象或卦序信息,能够更自由地发挥想象力,至于是否正确就难说了。近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结果之一,就是感觉前文提到的《推》中缺失的“王阳明”信息,仍在该书中。包含“王阳明”信息的各象,不知何故,《推》作者没有放在第三十象和第三十一象之间,而是调整到了第四十七象、第四十八象、第五十七象中。换句话说,这三象已经发生。不过,此三象所述王阳明历史或者传说,内容彼此有交叉重复,推测不是同一人所写,但由《推》作者硬加在书中。笔者试解如下。

解 : 毒树毒苹果


一、 金注《推背图》第四十七象新解(二),“文臣王阳明”
谶:偃武修文,紫薇星明。匹夫有责, 一言为君。
颂:无王无帝定乾坤,来自田间第一人 。好把旧书多读到 ,义言一出见英明。
金圣叹注解:此象有贤君下士,豪杰来归之兆,盖辅助得人,而帝不居德,王不居功,蒸蒸然有无为而治之盛。此一治也。


一般认为此象尚未发生,并解读为即将出现下一个圣人。由于笔者接受《推》被篡改的假设,所以可以忽略卦序。与通常观点不同,笔者认为,此象不一定仅指未来的圣人,也可以指过去的圣人。

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,把《古文尚书》和《推背图》的信息加入此象,并推测正本《推背图》重现,也就是说,由于汉语博大精深,对同一象有不同解读并不奇怪。至于哪种解释更准确,不知道。此象指过去的圣人,就是“五百年来王阳明”,依据是此象图文中,多处与王阳明有关。

1) 图中的旧书和画轴,分别指《周易》和《河图洛书》。笔者推测,此象图中的旧书,指《周易》,而竖放的画轴,指《河图洛书》。王阳明的易学思想与《周易》和《河图洛书》有关,所以《推》作者用图中的书画信息来表示这一点。

解 : 这书柜中的书也是千百人解,之前有一个来咱们网站说是孙文的三民主义、五权宪法…有一个说是四书五经,有人说是圣经新旧约,很奇怪的却没看到有人说是佛经。


王阳明曾被贬到贵州偏远的龙场作驿臣,“正德三年(1508年)春37岁抵龙场,居夷处困,忽一夜大悟圣人之道,存乎一念之间而已,后人称此为“龙场悟道””。阳明所悟之道,源自《易经》,阳明悟《易》历程,记于戊辰(1508年)王阳明所作《玩易窝记》: 阳明子之居夷也,穴山麓之窝而读《易》。而《玩易窝记》中,王阳明认为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是圣人作《易》之本。本段文字主要改写自360doc中的文章《让王阳明“龙场悟道”的书》,作者中国人大温海明。

2) 图中的书架,解为王阳明学说中的“格物”和“致良知”。图中书架,用于格(隔)物,而图中的书和图,引申为良知。王阳明有四句教: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即,“格物”和“致良知”,是王学的主要内容。

3) 谶“偃武修文”中,“修文” 王阳明“龙场悟道”之处。“偃武修文”,取自《尚书•武成》。笔者之前的文章,曾认为“偃武修文”与《尚书•武成》一文中多次提到的周文王有关,进而推测与《周易》和《河图洛书》有关。而笔者推测此象也与王阳明有关,则是因为“修文”一词可作为地名,是目前贵州修文县的龙场镇,也就是王阳明“龙场悟道”之处。“修文”为康熙年间所改的县名,也取自“偃武修文”一句。

4) 谶“紫薇星明”,指“龙场悟道”后,一代圣人在此开始“扬名”。紫薇一词,与心学、象数有些关系。不便多说。

5) 谶“匹夫有责”,指王阳明“立功”。“匹夫有责”,指王阳明一生,多次“立功”,包括剿匪、平定宁王叛乱等,以军功影响大明兴亡。

6) 谶“一言为君”,意为王阳明的学说是为了君王。此解为从字面理解。王阳明创立各学说的本意,不一定是为了君王,但《推》作者的立场,把学说附会为“为君”,并不奇怪。此句的“一言”,应主要指王阳明的“心学”学说。“为君”,也体现了贯穿王阳明一生的忠君表现。本文取民国四年本的“一言为君”,不取张董本的“一言为评”,依据也是王阳明一生“为君”。

7) 颂“无王无帝定乾坤”,指王阳明知宁王叛乱后,未得皇帝诏命而直接用兵并平叛。王阳明在宁王叛乱前,兵符已上交兵部,手中无兵,但前后仅用时四十三天便募兵平叛,期间来不及从北京或南京取得诏命而定了乾坤。可以说此举越过皇帝,即“无王无帝”。

8) 颂“来自田间第一人”,含“苗”字,指王阳明早期在苗疆的经历。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处,在贵州,“当时属边鄙之地,万山重迭,苗彝杂居”。也就是常说的“苗疆”。

9) 颂“好把旧书多读到 ,义言一出见英明”,再提图中的旧书,和王阳明的学说。“义言”,应与谶中的“一言”有对应,仍指王阳明的心学等学说。王阳明学说,称王学、心学,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,最早可推溯自孟子。而王阳明也曾自比孟子。孟子学说强调“义”,有“舍生取义”名言。颂中“义言”一词可解读为与孟子和心学有关。此两句颂,可直译为:王阳明读了《周易》等很多旧书后,提出了各学说,体现他的英明之处。

解 : 这样也痒(通)、那样也痒(通),真是条条马路通罗马,加减乘除都得一,反正有吃就会通,有吃没通就要去看医生。


二、 金注《推背图》第四十八象新解,“武将王阳明”
谶: 卯午之开,厥象维离。 八牛牵动,雍雍熙熙。
颂:水火既济人民吉,手执金戈不杀贼。五十年中一将臣,青青草自田间出。
金圣叹注解:此象疑一朱姓与一苗姓争朝纲,而朱姓有以德服人之化,龙蛇相斗,想在辰巳之年,其建都或在南方。


此象主要指宁王朱宸濠叛乱,叛乱发生四十三天后,王阳明俘宁王。对于王阳明来说,“立功”第一。

1) 图中的龙蛇,分别指王阳明和宁王朱宸濠。王阳明出生于公元1472年,龙年。另外,“龙场悟道”之处和王阳明逝世之处(江西大余青龙铺),也与龙字有关。蛇指宁王。宁王生于1479年,应属猪,但袭封宁王是在1497年,蛇年。图中,龙在上,蛇在下,龙占优势取胜,与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的历史相符。

2) 谶“卯午之开,厥象维离”,指宁王叛乱在卯年。宁王叛乱是1519年,卯年。午年,可能指1522年(嘉靖元年)。卯午之开,含午开(午年开始)之意,即从嘉靖元年开始。嘉靖年间,倭寇横行。推测《推》作者以嘉靖元年来指代整个嘉靖年间的倭乱,以及嘉靖七年被王阳明平定的西南土瑶叛乱。“厥象维离”,是“指事物出现不和谐不统一的矛盾局面”,应为战争,此处主要指宁王叛乱。

3) 谶“八牛牵动,雍雍熙熙”,指叛乱之人为朱姓,即宁王。“八牛”,即朱姓,此处指宁王。“八牛牵动”,即朱姓发动叛乱。“雍雍熙熙”,此句含北宋太宗皇帝的一个年号“雍熙”。以雍熙命名的大事,应是“雍熙北伐”。宁王叛乱在江西南昌并出兵向北。南昌虽属南方,但王阳明平叛的路线,是从南昌之南的江西吉安向北,并在更北的鄱阳湖决战擒住宁王。大致可应“雍熙北伐”中的北伐。(解释为北伐,很勉强,因为太宗北伐结局是失败。“雍熙”一词本义为和乐生平,晚明赵秉忠状元卷中有用到该词。另外,“雍雍”和“熙熙”二词,在王阳明的著述中有用到,是否有深意不得而知。“雍雍熙熙”,意为“奏乐游戏”。在宁王朱宸濠起兵之时,明武宗以亲自率兵征讨为由,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南下出巡游乐活动。一路上游山玩水,捕鱼打猎。 宁王被俘后,武宗又放捕宁王的闹剧,也是一场荒唐游戏。似乎可以如此解读。

4) 颂“手执金戈不杀贼”,与王阳明“烧信交俘”的故事有关。“水火既济人民吉”,指水火调和,人民一时平安。“手执金戈不杀贼”,指宁王被俘后,没有立即被杀,而是转送正德皇帝。正德皇帝竟要王阳明把宁王放还鄱阳湖,再御驾亲征,重新捉获。王阳明冒抗旨之罪,“烧信交俘”,把宁王交给张永,要张永劝御驾回京,使江西百姓避免了第二次战争之苦。宁王最后虽被正德皇帝所杀,但时间被俘后的第二年底。在宁王死前约十六个月的时间里,可以认为王阳明和皇帝“手持金戈不杀贼”。

5) 颂“五十年中一将臣,青青草自田间出”,指苗疆出将臣。“将臣”二字,说明此人既是武将,又是文臣。而王阳明正是如此。青青草自田间出,仍是“苗”字,与“龙场悟道”的苗疆有关。“五十年”,似应指平叛后,王阳明才因“立功”成“将臣”,那时王阳明约五十岁,实为虚岁四十八岁。前一象(第四十七象)中,《推》作者已经在“来自田间第一人”中有暗含“苗”字,即特别强调王阳明在苗疆的“龙场悟道”经历。此象再次提“苗”字,意味着《推》作者可能更关注的是王阳明所悟的道与“易”有关,而不是王阳明的其他学说。另外,前一象也提到宁王叛乱,也就是说,信息有多处重复,推测这两个象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人。

解 : 以上《推背图》第四十八象新解,“武将王阳明”,合理的推论,错误的解说。


三、 金注《推背图》第五十七象新解,“神童王阳明”
谶:物极必反,以毒制毒。三尺童子,四夷詟服。
颂:坎离相克见天倪,天使斯人弭杀机。不信奇才产吴越,重洋从此戢兵师。
金圣叹注解:此象言吴越之间有一童子,能出奇制胜,将燎原之火扑灭净尽,而厄运自此终矣,又一治也。


图中,一童子泼水灭火。谶中的“三尺童子”和颂中的“倪”,也是童子之意。所以,此象的主角,应该是与童子有关的人物。而王阳明,以“神童”而闻名。传说,王阳明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,尚未分娩。出生时,有香气,火光冲天,跟赵匡胤出生时竟然相似。王阳明到了五岁,还不会开口讲话。改名守仁后,马上开口说话,竟记得会说话之前祖父读出的诗书。另外,少年时也有神奇经历。笔者以“神童王阳明”来解此象图文,大致都能对应。

1) 图中的童子灭火,指神童扑灭战火。王阳明,幼时名“王云”。图中,用泼水的小孩,来表示幼时的王阳明(王云),还算贴切。同时,图也指王阳明幼时是神童。图中的灭火,也隐含王阳明在成年后主持剿匪、平叛。

2) 谶“物极必反,以毒攻毒”,应指王阳明“格竹”大病和服用仙丹的故事。。王阳明原本很相信朱熹的“格物致知”说法,于是七天七夜认真观察竹子,但最终没悟出竹子的“理”来,反而大病。观察竹子,本是小事,但连续观察七天七夜致大病,就是“物极必反”。王阳明最后死于肺病,此肺病,可能源于“格竹”所得的大病。“以毒制毒”,应是指王阳明服用有毒丹药来治疗自身顽疾。肺病那时就是不治之症。为了消除痛苦,王阳明选择服用仙丹。仙丹有剧毒,而王阳明寿命仅五十七岁,可能与仙丹有关。本段文字摘自360doc中的文章《王阳明的成圣之路:4句话解释阳明心学》,作者塞外明月夜。

3) 谶“三尺童子,四夷詟服”,指南方各蛮族被王阳明收服或感化。“三尺童子”,与图中的童子对应,指神童王阳明。此处的“四夷”,应与王阳明诗“耻说兵戈定四夷”有关。王阳明认为,定四夷虽是军功,但是末道。不过,王阳明使“四夷詟服”,是贴切的。“詟服“,畏惧服从的意思。王阳明曾为官贵州苗疆(龙场悟道之处),后于嘉靖七年(1528年)平定西南两广的思恩、田州土瑶叛乱。也就是说,王阳明确实曾使”四夷詟服”。

4) 颂“坎离相克见天倪,天使斯人弭杀机”, 指王阳明多次平定匪患或叛乱。此句颂,与图是对应的。“坎离相克”,指水火相克,即水灭火。倪,指小儿。引申含义,就是,王阳明多次平定匪患或叛乱。“天使斯人弭杀机”,天让这个人来消除杀机,含义与前句有重复。(在第五十象重中,有“水火相战”一句。巧合的是,笔者将第五十象也解为正德年间的事。按明朝皇室的取名方法,正德皇帝名为朱厚照,照字中有“火”,而宁王朱宸濠的名字中有“水”,所以笔者将“水火相战”解为“宁王之乱”。另外,水克火不是必然的结果。如果真的是“水克火”,那么只要带“水”字的明朝皇室在带“火”字的皇帝在位时,逢反必赢?那就乱了。图中,童子与水是一方,火是另一方,与皇室名字中的水火指代矛盾。笔者不解,也许笔者的解读有误。不过也可能是此象作者的疏忽吧。

5) 颂“不信奇才产吴越”,指王阳明是生于吴越(绍兴)。王阳明生于今绍兴,正是“吴越”之地。“不信奇才产吴越”,指明朝不相信王阳明是奇才,或者说王阳明的定乾坤之功,明朝廷并未给与足够的承认。王阳明的最高为南京的兵部尚书,封“新建伯”。《推》作者似乎认为官职和爵位偏低。

6) 颂“重洋从此戢兵师”,可能指倭寇。“重洋从此戢兵师”中,“戢”,隐藏或者藏兵的意思。由于“重洋”是远洋的意思,所以“重洋”应指海外。此句可能有两重含义:1. 明朝“不信”王阳明后,海外开始隐藏有兵师,可能就是指倭寇。2. 与明朝“不信”王阳明不同,王阳明学术思想传至日本后,成为显学,对日本产生很大影响。事实是,王阳明的思想,间接增加了日本的军力。
解 : 以上《推背图》第五十七象新解,“神童王阳明”,合理的推论,错误的解说。


各位乡亲们看完上面的解说有何看法?和想法?很是见仁见智对不对?不懂的人不知道这解说是不是正确?然后就信了!似懂非懂的就迟疑了!然后就半信半疑!乡亲们是属于哪一类呢?

以上这篇文章就是类似俗话说的[先射箭再画靶],这个现象不能说是错误,因为过去式的预言大都是这样,先在历史中找相似的案例,再来比对符合预言,经过筛选找到对应的内涵做出解说,所以预言的箭已经射出,再来找历史案例的靶,差别在画的靶对不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