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『王陽明紫薇聖人』
Wang Yangming Ziwei Sage.
【紫薇君『紫微星明』預言集(52)】
王陽明是『紫薇聖人』?王陽明是《推背圖》47象預言中的那一個人?這個說法是從何說起?這個說法【王陽明是『紫微星明』聖人】說法算是蠻新的,是當年看到的一篇解說『紫薇聖』的文章,這篇文章不僅證明了本站常說的【一種預言千百人解】的狀況,也體現了一種本站之前一直想說卻沒說的情境;叫做【合理的推論,錯誤的解說。】。
王陽明紫薇聖人
合理的推論有兩種狀態;一種是解說者自認的合理,這個現象全部出現在各種解說當中,一種是真正的合理推論,可惜的是解說卻是錯誤的,至於今天本站貼上的這個解說版本,是一個一種或者兩種的例證?網友們自行見仁見智一下,本站將文中一些枝節刪除,否則;深怕網友看的會很累!需要馬力夯一下,文章中、末後本站再來略說一下錯誤所在。
《推背圖》第50象-【紫微星明君天下】
庚戌坎下乾上 訟
讖曰:
偃武修文 紫微星明
匹夫有責 一言為君
頌曰:
無王無帝定乾坤 來自田間第一人
好把舊書多讀到 義言一出見英明
《推背圖》第50象圖
逍遙散仙翁 :「 《推背圖》第五十象預言主旨 : 是在預言千百年傳說的傳奇人物紫微星明,聖人君王出現治世福國利民。」
王陽明紫薇聖人-金聖嘆批注版
金聖嘆批注《推背圖》47象、《推背圖》48象、《推背圖》57象合解,【聖人王陽明】解 : 此人下這個標體暴露對《推背圖》不求甚解的事實。
王陽明紫薇聖人-苗元一推背圖概論
金聖嘆批注 《推背圖》 第三十象,指“土木之變”前後的歷史,結束於1464年(明英宗卒)。第三十一象,開始于天啟元年(1621年),指魏忠賢禍亂朝廷。兩象時間跨度達158年。對那期間的歷史,“未畫一象未著一墨”。學者 苗元一 在《推背圖概論 》一書中,還列舉了一些名人,如王陽明、俞大猷、戚繼光、張居正等,似乎都值得金注《推背圖》“著墨”。苗元一後以“蓋朝代未有更迭也!”來解釋《推》為何不提王陽明等人。但苗元一評論 王陽明 時,“尤以王陽明光芒四射”,“心學集大成者,提倡致良知、知行合一說,對中日近代思想有重大影響”,也暗含苗元一對《推》作者的不解。
解 : 這個苗元一 約在2004年出了一本書【從《推背圖》看朝核危機】,書中將《推背圖》44象的【而今東方有聖人】解成【馬英九】,這下糗大了!如果猜得沒錯的話,臥底小蔡引用了這書中關於【雙羽四足】的解法,也受了這書影響,接著苗元一又在2011年再出一本,就是上面說的那本【《推背圖》概論】 ,由此又可證本站叫網友們不要亂買這解《推背圖》或其他預言書的理由,搞不好自己花點心思來解都來得強。此人也可能就是將《推背圖》45象解成美日攻打北韓的始作俑者,本文作者對《推背圖》不是很瞭,卻評苗元一的不解,也是一個好玩之處。
王陽明 ,確實稱得上是聖人。現今的領導人,在提及中華文化時,也會引用他的學說或名句。王陽明(王守仁)的生平。
王陽明紫薇聖人-百度一下
王守仁(1472年10月31日—1529年1月9日),漢族,幼名雲,字伯安,別號陽明。浙江紹興府余姚縣(今屬寧波余姚)人,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,自號陽明子,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,亦稱王陽明。
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學家、哲學家和軍事家,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,精通儒家、道家、佛家。弘治十二年(1499年)進士,歷任刑部主事、貴州龍場驛丞、廬陵知縣、右僉都禦史、南贛巡撫、兩廣總督等職,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、都察院左都禦史。因平定甯王朱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,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。諡文成,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。
王守仁(心學集大成者)與孔子(儒學創始人)、孟子(儒學集大成者)、朱熹(理學集大成者)並稱為孔、孟、朱、王。
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(陽明學),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。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、日本、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,立德、立言於一身,成就冠絕有明一代。弟子極眾,世稱姚江學派。其文章博大昌達,行墨間有俊爽之氣。有《王文成公全書》。
很多人評價,“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”的兩個半人,是孔子、王陽明、曾國藩(算半個人)。達到聖人標準的有四人:孔子、孟子、朱熹、王陽明。前幾天在央視百家講壇,由酈波教授講述《五百年來王陽明》,筆者觀後,覺得對王陽明的“聖人”評價,並不過分。
筆者近來再讀金注《推背圖》 ,越來越相信此書被多人篡改,甚至很多象可能為後人根據前朝歷史補寫。另外,第四十四象之後的各象,卦序、內容等都很令人費解,如聖人出現、實現“大同”的過程等。不過,如果《推》真的被篡改,那麼筆者試解《推》時,反而可以忽略卦象或卦序資訊,能夠更自由地發揮想像力,至於是否正確就難說了。近期自由發揮想像力的結果之一,就是感覺前文提到的《推》中缺失的“王陽明”信息,仍在該書中。
包含“王陽明”資訊的各象,不知何故,《推》作者沒有放在第三十象和第三十一象之間,而是調整到了第四十七象、第四十八象、第五十七象中。換句話說,這三象已經發生。不過,此三象所述王陽明歷史或者傳說,內容彼此有交叉重複,推測不是同一人所寫,但由《推》作者硬加在書中。筆者試解如下。
解 : 毒樹毒蘋果
《推背圖》第47象
金注 《推背圖》第47象 新解(二),“文臣王陽明”
讖:偃武修文,紫薇星明。匹夫有責, 一言為君。
頌:無王無帝定乾坤,來自田間第一人 。好把舊書多讀到 ,義言一出見英明。
《推背圖》第47象
金聖歎注解:此象有賢君下士,豪傑來歸之兆,蓋輔助得人,而帝不居德,王不居功,蒸蒸然有無為而治之盛。此一治也。
一般認為此象尚未發生,並解讀為即將出現下一個聖人。由於筆者接受《推》被篡改的假設,所以可以忽略卦序。與通常觀點不同,筆者認為,此象不一定僅指未來的聖人,也可以指過去的聖人。
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,把《古文尚書》和《推背圖》的資訊加入此象,並推測正本《推背圖》重現,也就是說,由於漢語博大精深,對同一象有不同解讀並不奇怪。至於哪種解釋更準確,不知道。此象指過去的聖人,就是“五百年來王陽明”,依據是此象圖文中,多處與王陽明有關。
1) 圖中的舊書和畫軸,分別指《周易》和《河圖洛書》。筆者推測,此象圖中的舊書,指《周易》,而豎放的畫軸,指《河圖洛書》。 王陽明 的易學思想與《周易》和《河圖洛書》有關,所以《推》作者用圖中的書畫資訊來表示這一點。
解 : 這書櫃中的書也是千百人解,之前有一個來本站網站說是孫文的三民主義、五權憲法…有一個說是四書五經,有人說是聖經新舊約,很奇怪的卻沒看到有人說是佛經。
王陽明 曾被貶到貴州偏遠的龍場作驛臣,“正德三年(1508年)春37歲抵龍場,居夷處困,忽一夜大悟聖人之道,存乎一念之間而已,後人稱此為“龍場悟道””。陽明所悟之道,源自《易經》,陽明悟《易》歷程,記於戊辰(1508年)王陽明所作《玩易窩記》: 陽明子之居夷也,穴山麓之窩而讀《易》。而《玩易窩記》中,王陽明認為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是聖人作《易》之本。本段文字主要改寫自360doc中的文章《讓王陽明“龍場悟道”的書》,作者中國人大溫海明。
2) 圖中的書架,解為王陽明學說中的“格物”和“致良知”。圖中書架,用於格(隔)物,而圖中的書和圖,引申為良知。王陽明有四句教:無善無噁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即,“格物”和“致良知”,是王學的主要內容。
3) 讖“偃武修文”中,“修文” 王陽明“龍場悟道”之處。“偃武修文”,取自《尚書•武成》。筆者之前的文章,曾認為“偃武修文”與《尚書•武成》一文中多次提到的周文王有關,進而推測與《周易》和《河圖洛書》有關。而筆者推測此象也與王陽明有關,則是因為“修文”一詞可作為地名,是目前貴州修文縣的龍場鎮,也就是 王陽明 “龍場悟道”之處。“修文”為康熙年間所改的縣名,也取自“偃武修文”一句。
4) 讖“紫薇星明”,指“龍場悟道”後,一代聖人在此開始“揚名”。紫薇一詞,與心學、象數有些關係。不便多說。
5) 讖“匹夫有責”,指王陽明“立功”。“匹夫有責”,指王陽明一生,多次“立功”,包括剿匪、平定甯王叛亂等,以軍功影響大明興亡。
6) 讖“一言為君”,意為王陽明的學說是為了君王。此解為從字面理解。王陽明創立各學說的本意,不一定是為了君王,但《推》作者的立場,把學說附會為“為君”,並不奇怪。此句的“一言”,應主要指王陽明的“心學”學說。“為君”,也體現了貫穿王陽明一生的忠君表現。本文取民國四年本的“一言為君”,不取張董本的“一言為評”,依據也是王陽明一生“為君”。
7) 頌“無王無帝定乾坤”,指王陽明知甯王叛亂後,未得皇帝詔命而直接用兵並平叛。王陽明在甯王叛亂前,兵符已上交兵部,手中無兵,但前後僅用時四十三天便募兵平叛,期間來不及從北京或南京取得詔命而定了乾坤。可以說此舉越過皇帝,即“無王無帝”。
8) 頌“來自田間第一人”,含“苗”字,指王陽明早期在苗疆的經歷。王陽明龍場悟道之處,在貴州,“當時屬邊鄙之地,萬山重疊,苗彝雜居”。也就是常說的“苗疆”。
9) 頌“好把舊書多讀到 ,義言一出見英明”,再提圖中的舊書,和王陽明的學說。“義言”,應與讖中的“一言”有對應,仍指王陽明的心學等學說。王陽明學說,稱王學、心學,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,最早可推溯自孟子。而王陽明也曾自比孟子。孟子學說強調“義”,有“捨生取義”名言。頌中“義言”一詞可解讀為與孟子和心學有關。此兩句頌,可直譯為:王陽明讀了《周易》等很多舊書後,提出了各學說,體現他的英明之處。
解 : 這樣也癢(通)、那樣也癢(通),真是條條馬路通羅馬,加減乘除都得一,反正有吃就會通,有吃沒通就要去看醫生。
《推背圖》第48象
金注 《推背圖》第48象 新解,“武將王陽明”
讖: 卯午之開,厥象維離。 八牛牽動,雍雍熙熙。
頌:水火既濟人民吉,手執金戈不殺賊。五十年中一將臣,青青草自田間出。
《推背圖》第48象
金聖歎注解:此象疑一朱姓與一苗姓爭朝綱,而朱姓有以德服人之化,龍蛇相鬥,想在辰巳之年,其建都或在南方。
此象主要指甯王朱宸濠叛亂,叛亂發生四十三天后,王陽明俘甯王。對於王陽明來說,“立功”第一。
1) 圖中的龍蛇,分別指王陽明和甯王朱宸濠。王陽明出生於西元1472年,龍年。另外,“龍場悟道”之處和王陽明逝世之處(江西大餘青龍鋪),也與龍字有關。蛇指甯王。甯王生於1479年,應屬豬,但襲封甯王是在1497年,蛇年。圖中,龍在上,蛇在下,龍佔優勢取勝,與王陽明平定甯王叛亂的歷史相符。
2) 讖“卯午之開, 厥象維離”, 指甯王叛亂在卯年。 甯王叛亂是1519年, 卯年。 午年, 可能指1522年(嘉靖元年)。 卯午之開, 含午開(午年開始)之意, 即從嘉靖元年開始。 嘉靖年間, 倭寇橫行。 推測《推》作者以嘉靖元年來指代整個嘉靖年間的倭亂, 以及嘉靖七年被王陽明平定的西南土瑤叛亂。 “厥象維離”, 是“指事物出現不和諧不統一的矛盾局面”, 應為戰爭, 此處主要指甯王叛亂。
3) 讖“八牛牽動, 雍雍熙熙”, 指叛亂之人為朱姓, 即甯王。 “八牛”, 即朱姓, 此處指甯王。 “八牛牽動”, 即朱姓發動叛亂。 “雍雍熙熙”,此句含北宋太宗皇帝的一個年號“雍熙”。 以雍熙命名的大事, 應是“雍熙北伐”。 甯王叛亂在江西南昌並出兵向北。 南昌雖屬南方, 但王陽明平叛的路線, 是從南昌之南的江西吉安向北, 並在更北的鄱陽湖決戰擒住甯王。 大致可應“雍熙北伐”中的北伐。 (解釋為北伐, 很勉強, 因為太宗北伐結局是失敗。 “雍熙”一詞本義為和樂生平, 晚明趙秉忠狀元卷中有用到該詞。 另外, “雍雍”和“熙熙”二詞, 在王陽明的著述中有用到, 是否有深意不得而知。 “雍雍熙熙”, 意為“奏樂遊戲”。 在甯王朱宸濠起兵之時, 明武宗以親自率兵征討為由, 開展了一場空前的南下出巡遊樂活動。 一路上遊山玩水, 捕魚打獵。 甯王被俘後, 武宗又放捕甯王的鬧劇, 也是一場荒唐遊戲。 似乎可以如此解讀。
4) 頌“手執金戈不殺賊”, 與王陽明“燒信交俘”的故事有關。 “水火既濟人民吉”, 指水火調和, 人民一時平安。 “手執金戈不殺賊”, 指甯王被俘後, 沒有立即被殺, 而是轉送正德皇帝。 正德皇帝竟要王陽明把甯王放還鄱陽湖, 再御駕親征, 重新捉獲。 王陽明冒抗旨之罪, “燒信交俘”, 把甯王交給張永, 要張永勸御駕回京, 使江西百姓避免了第二次戰爭之苦。 甯王最後雖被正德皇帝所殺, 但時間被俘後的第二年底。 在甯王死前約十六個月的時間裡, 可以認為王陽明和皇帝“手持金戈不殺賊”。
5) 頌“五十年中一將臣, 青青草自田間出”, 指苗疆出將臣。 “將臣”二字,說明此人既是武將, 又是文臣。 而王陽明正是如此。 青青草自田間出, 仍是“苗”字, 與“龍場悟道”的苗疆有關。 “五十年”, 似應指平叛後, 王陽明才因“立功”成“將臣”, 那時王陽明約五十歲, 實為虛歲四十八歲。 前一象(第四十七象)中, 《推》作者已經在“來自田間第一人”中有暗含“苗”字, 即特別強調王陽明在苗疆的“龍場悟道”經歷。 此象再次提“苗”字, 意味著《推》作者可能更關注的是王陽明所悟的道與“易”有關, 而不是王陽明的其他學說。 另外, 前一象也提到甯王叛亂, 也就是說, 資訊有多處重複, 推測這兩個象的作者不是同一個人。
解 : 以上《推背圖》第四十八象新解,“武將王陽明”,合理的推論,錯誤的解說。
《推背圖》第57象
金注 《推背圖》第57象 新解,“神童王陽明”
讖:物極必反,以毒制毒。三尺童子,四夷讋服。
頌:坎離相克見天倪,天使斯人弭殺機。不信奇才產吳越,重洋從此戢兵師。
《推背圖》第57象
金聖歎注解:此象言吳越之間有一童子,能出奇制勝,將燎原之火撲滅淨盡,而厄運自此終矣,又一治也。
圖中, 一童子潑水滅火。 讖中的“三尺童子”和頌中的“倪”, 也是童子之意。 所以, 此象的主角, 應該是與童子有關的人物。 而王陽明, 以“神童”而聞名。 傳說, 王陽明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, 尚未分娩。 出生時, 有香氣, 火光沖天, 跟趙匡胤出生時竟然相似。 王陽明到了五歲, 還不會開口講話。 改名守仁後, 馬上開口說話, 竟記得會說話之前祖父讀出的詩書。 另外, 少年時也有神奇經歷。 筆者以“神童王陽明”來解此象圖文, 大致都能對應。
1) 圖中的童子滅火, 指神童撲滅戰火。 王陽明, 幼時名“王雲”。 圖中, 用潑水的小孩, 來表示幼時的王陽明(王雲), 還算貼切。 同時, 圖也指王陽明幼時是神童。 圖中的滅火, 也隱含王陽明在成年後主持剿匪、 平叛。
2) 讖“物極必反, 以毒攻毒”, 應指王陽明“格竹”大病和服用仙丹的故事。 王陽明原本很相信朱熹的“格物致知”說法, 於是七天七夜認真觀察竹子, 但最終沒悟出竹子的“理”來, 反而大病。 觀察竹子, 本是小事, 但連續觀察七天七夜致大病, 就是“物極必反”。 王陽明最後死於肺病, 此肺病, 可能源於“格竹”所得的大病。
“以毒制毒”, 應是指王陽明服用有毒丹藥來治療自身頑疾。 肺病那時就是不治之症。 為了消除痛苦, 王陽明選擇服用仙丹。 仙丹有劇毒, 而王陽明壽命僅五十七歲, 可能與仙丹有關。 本段文字摘自360doc中的文章《王陽明的成聖之路: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》,作者塞外明月夜。
3) 讖“三尺童子, 四夷讋服”, 指南方各蠻族被王陽明收服或感化。 “三尺童子”, 與圖中的童子對應, 指神童王陽明。 此處的“四夷”, 應與王陽明詩“恥說兵戈定四夷”有關。 王陽明認為, 定四夷雖是軍功, 但是末道。 不過, 王陽明使“四夷讋服”, 是貼切的。 “讋服“, 畏懼服從的意思。 王陽明曾為官貴州苗疆(龍場悟道之處), 後於嘉靖七年(1528年)平定西南兩廣的思恩、 田州土瑤叛亂。 也就是說, 王陽明確實曾使”四夷讋服”。
4) 頌“坎離相克見天倪, 天使斯人弭殺機”, 指王陽明多次平定匪患或叛亂。 此句頌, 與圖是對應的。 “坎離相克”, 指水火相克, 即水滅火。 倪, 指小兒。 引申含義, 就是, 王陽明多次平定匪患或叛亂。 “天使斯人弭殺機”, 天讓這個人來消除殺機, 含義與前句有重複。 (在第五十象重中, 有“水火相戰”一句。 巧合的是, 筆者將第五十象也解為正德年間的事。 按明朝皇室的取名方法, 正德皇帝名為朱厚照, 照字中有“火”, 而甯王朱宸濠的名字中有“水”, 所以筆者將“水火相戰”解為“甯王之亂”。 另外, 水克火不是必然的結果。 如果真的是“水克火”, 那麼只要帶“水”字的明朝皇室在帶“火”字的皇帝在位時, 逢反必贏? 那就亂了。 圖中, 童子與水是一方, 火是另一方, 與皇室名字中的水火指代矛盾。 筆者不解, 也許筆者的解讀有誤。 不過也可能是此象作者的疏忽吧。
5) 頌“不信奇才產吳越”, 指王陽明是生於吳越(紹興)。 王陽明生於今紹興, 正是“吳越”之地。 “不信奇才產吳越”, 指明朝不相信王陽明是奇才, 或者說王陽明的定乾坤之功, 明朝廷並未給與足夠的承認。 王陽明的最高為南京的兵部尚書, 封“新建伯”。 《推》作者似乎認為官職和爵位偏低。
6) 頌“重洋從此戢兵師”, 可能指倭寇。 “重洋從此戢兵師”中, “戢”, 隱藏或者藏兵的意思。 由於“重洋”是遠洋的意思, 所以“重洋”應指海外。 此句可能有兩重含義: 1. 明朝“不信”王陽明後, 海外開始隱藏有兵師, 可能就是指倭寇。 2. 與明朝“不信”王陽明不同, 王陽明學術思想傳至日本後, 成為顯學, 對日本產生很大影響。 事實是, 王陽明的思想, 間接增加了日本的軍力。
解 : 以上《《推背圖》 第五十七象新解, “神童王陽明”, 合理的推論, 錯誤的解說, 不過是現階段所見較合理的推論。
各位網友們看完上面的解說有何看法? 和想法? 很是見仁見智對不對? 不懂的人不知道這解說是不是正確? 然後就信了! 似懂非懂的就遲疑了! 然後就半信半疑! 網友們是屬於哪一類呢?
以上這篇文章就是類似俗話說的【先射箭再畫靶】, 這個現象不能說是錯誤, 因為過去式的預言大都是這樣, 先在歷史中找相似的案例, 再來比對符合預言, 經過篩選找到對應的內涵做出解說, 所以預言的箭已經射出, 再來找歷史案例的靶, 差別在畫的靶對不對?
老網友們對這篇文章有什麼看法呢? 這作者的解說方式, 本站在網站上的文章幾乎都已經說過; 一個是解者對《推背圖》不是很懂, 二個是整篇標準意識心作祟顯現, 如果作者是以研究的心態來寫這篇文章, 那還好, 倘若用解說; 那麼就不妥!
這個作者犯了一個很大的毛病, 就是任意將《推背圖》的順序拆解亂調, 這個做法和李洪志法輪功徒子徒孫如出一轍, 好一點的是;李洪志法輪功是有目的的亂搞! 這作者看起來是沒有, 這《推背圖》順序要調動不是說不可以, 因為確有被前人竄改的跡象, 但是要回歸到預言本體的軌跡, 不然任誰意識心一作祟就亂改一通, 這就沒完沒了! 不過這解者可以這樣引經據典也算是難得。 (106201712201426)